X 关闭
(资料图片)
■教育强国建设·大家谈
当前,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,高素质人才、高水平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、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。推进产教融合、科教融汇,全方位谋划各类人才培养,自主培养更多适应高质量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,为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、人才强国战略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有力支撑已迫在眉睫。如何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?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。
一是将科技人才培养端口前移。从小学阶段开始,重视科学、信息技术教师的选拔,并增加一定课时;通过科技夏令营、科技企业参观等方式引起少年儿童对科技的好奇心与关注;中学阶段侧重培养学生对于科技创新的概念、思考方式,并向中学生开放大学的实验室,将国际前沿的科学问题以浅显易懂的方式与中学生进行探讨,引发他们与时代同频思考。
二是差异化扶持基础研究人才。将基础研究人才按照年龄分类。对青年基础研究人才,更加侧重支持科研项目、人才培养等方面,为其申请重大科研项目等提供更多机会和更优条件,强化容错机制创新。对相对成熟的基础研究人才,更加侧重支持跨学科、综合交叉学科科研团队组建等方面,助力其向更高层次人才跃升;加大激励力度,提升他们的科研荣誉感。对领军型基础研究人才,更加侧重支持其组织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、深化基础研究国际合作等方面。
三是健全校企协同机制,构建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“共同体”。中央企业、地方领军企业可与重点高校共建多学科交叉创新联合体,联合进行企业实践课程开发,将工程实践案例纳入现有课程体系,以“卡脖子”问题与前沿难题为基点,明确科研联合攻关项目,切实有效解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与生产实践脱节的问题。
四是让企业家与科学家碰撞出更多的火花。当前,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,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深度调整,实体经济发展进入重要关口期。因此,要充分尊重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,通过良好机制让企业家与科学家碰撞出更多火花。
绝大多数企业都处于市场竞争中,企业要生存发展,就需要通过技术与产品创新创造利润,所以创新欲望最为强烈。同时,企业离市场、行业最近,也更能找准创新的方向。现实中,不少地方将绝大部分创新资源向高校、科研院所聚集,由于高校、科研院所对创新需求把握不准确,常常会导致“研而不发、发而不用、用而不灵”的现象。建议将研究的资金、人才等创新要素进一步向企业聚集,由企业牵头根据产业发展、市场需求整合创新资源、设立创新联合体,围绕行业、市场痛点解决“卡脖子”难题,真正使科研课题来自产业需求中、把科研成果落在产业发展上,推动更多实用技术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。
同时,要建立学术界与产业界的长效沟通机制。学术界与产业界的价值目标、产出评价不同,要想让科学家与企业家碰撞出更多的火花,需要建立长效沟通合作机制。一方面政府搭台,通过组织一些人才项目、创新论坛建立固定的交流平台;另一方面企业主动作为,通过自身创新平台,使产学研对话平台化、常态化、协同化。
近年来,华工科技依托企业中央研究院、院士专家工作站,与省内外知名高校开展产学研协同攻关。公司提出攻关方向,全力整合人员、资金、场地等资源,高校和科研院所则发挥理论分析、实验论证等优势,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,特别是在汽车制造领域突破了激光加工国际难题,取得了良好的经济、社会效应。未来,华工科技将推动产业链布局创新,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,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链转型升级,以产业链发展倒逼科技创新。
《中国教育报》2023年08月09日第4版
下一篇:最后一页
X 关闭
资讯
- 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支撑
- 云南弥勒市西三镇民族文化主题街区开街
- 老子讲的“道”和庄子讲的“道”有何差异
- 超越奔驰宝马奥迪 理想汽车计划明年成为最强豪华品牌
- 长春石油LNG累月销量同比增幅389%
- 台风“卡努”继续向北偏西方向移动 吉林黑龙江等地将有较强降雨
- “莱”解锁城市彩绘艺术,城市画布现缤纷奇遇
- 二季度平板出货TOP5排名出炉,看看都有谁?
科技
-
大山深处的书香春节2022-02-07
-
天津:男子涂改核酸证明进火车站被拘留2022-02-07
-
降雪致青海多条高速实行交通管制2022-02-07
-
广州番禺部分区域被划定为疫情防控管理区2022-02-07
-
错峰有序、防疫有力,畅通“最后一公里”——春运返程交通运输疫情防控有保障2022-02-07